精神文明建设专栏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深入理解其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绿水青山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再多的钱财也无所用处,甚至会化为虚无。从世界历史看,很多地方的人们由于过度破坏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最后导致这些地方变成不毛之地。恩格斯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变迁发出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蕴含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绿水青山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而且作用于人类的精神层面。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绿水青山有利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精神上的安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城镇建设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上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旗帜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党的神圣使命,作为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当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及其实践,有力推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马克思看来,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力和经济财富,“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江河等等;劳动资料的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要抱着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环境,千方百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创新思路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自然禀赋不同、区位优势不同,所以在发展生产力时要注意结合本地情况,搞出特色。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则搞高效生态农业,适宜发展生态工业,则把当地的生态农业产品链条拉长,搞生态加工业;适宜生态旅游,则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搞好旅游业。总之,保护和利用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